首页
创新文化
首页
概况
新闻动态
科研队伍
科学研究
实验室管理
人才培养
开放交流
创新文化
新闻中心
西南大学蚕学研究所获批国家蚕遗传资源基因库

发布时间:2023-02-11

点击量:

据农业农村部官网消息,为落实中央种业振兴行动部署,近期,农业农村部印发公告(第631号),明确第二批12个国家级畜禽遗传资源保护单位,包括10个保种场、2个基因库。其中,西南大学蚕学研究所申报的国家蚕遗传资源基因库正式获得批准。同时获得国家蚕遗传资源基因库认定的还有中国农科院蚕业研究所(江苏科技大学)。这是我国首次确定国家蚕遗传资源基因库,标志着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畜牧法》管理的蚕种资源也有了明确的蚕种国家级保护主体

据悉,自2021年农业农村部印发《关于做好农业种质资源库建设工作的通知》以来,已分两批确定了国家级畜禽遗传资源保护单位217个,包括基因库10个、保护区24个、保种场183个,基本形成了较为完善的保护体系。

202211月,在重庆市农业农村委员会的支持下,西南大学家蚕基因库现任技术负责人代方银教授组织向全国畜牧总站提交了国家级畜禽遗传资源(家蚕)基因库申请材料。同月底,受全国畜牧总站委托,重庆市农业农村委员会种业管理处联合市畜牧总站组织专家组,按照国家级畜禽遗传资源基因库认定要求,对西南大学家蚕基因库进行了现场审验。审验内容包括基因库环境条件和遗传资源保护基本情况、资源生产性能和繁殖性能抽查、蚕种保存和质量检测资料档案抽查、技术人员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考核、主要仪器设备情况审验。专家组评议认为西南大学家蚕基因库符合国家级畜禽遗传资源基因库资质条件,一致同意通过现场审验。随即报全国畜牧总站评审,并经农业农村部审核后批准。

西南大学家蚕基因库专用建筑

西南大学国家蚕遗传资源基因库位于学校北碚校区(南区),拥有保种专用楼栋和相关配套设施,依托我国本领域唯一的国家重点实验室——家蚕基因组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农业农村部蚕桑生物学与遗传育种重点实验室(我国首个部级蚕桑学重点实验室)、家蚕系统生物学国家创新引智基地、国家蚕桑产业技术研发中心、蚕桑资源与分子改良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等重点平台,设备先进,研发实力雄厚,技术队伍稳健。

西南大学家蚕基因库的创建始于20世纪30年代,经历了近一个世纪的积淀和艰辛历程,不断发展,是我国历史最久、保存类型最全、创新发现最多的家蚕基因库,并完整拥有自1940年以来的系谱资料原始记录,凝集了先后以蒋同庆教授、向仲怀院士、鲁成教授、代方银教授为代表的几代专家学者的心血,并培养了一批青年后起之秀。在世纪之交,该库成为世界最大家蚕基因库,成果突出,闻名中外,被国际同行公认为本领域中核机构。目前,该库活体保存各类家蚕遗传资源1150余份,包含地方资源、改良实用种、突变基因系、染色体变异系、定向培育系、转基因和基因编辑等创制新资源、国外引进种、野生祖先血统导入系等等,覆盖了世界现存家蚕已知遗传变异的90%以上,拥有大量世界孤本,且对各类资源的研究连续系统,是一个综合性的家蚕遗传资源基因库,也是一座鲜活生动的家蚕遗传育种学宝典,是支撑我国蚕业及蚕学发展极为宝贵的遗传资源财富。

团队在遗传资源研究和开发方面先后主持实施了国家重大科技攻关项目、国家科技基础性工作专项、973计划、863计划、948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公益性行业(农业)科研专项、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专项以及重庆市重大专项等一批重大重点科研项目,产出了一批有重大影响和重大应用价值成果,已获国家自然科学和科技进步奖、部省级自然科学和科技进步及成果转化奖累计20余项,主编出版了《蚕体遗传学》《家蚕遗传育种学》《中国蚕种学》《蚕丝生物学》《中国家蚕实用品种系谱》《家蚕转基因技术及应用》等一批领域代表性专著,育成推广了东中×武七苏、日3×56、夏芳×秋白、蜀绣×渝春、芳绣×白春、“渝蚕”系列、“彩茧”系列、温敏单养雄蚕品种、早期判性蚕品种等10多对,创造了重大经济效益,为蚕农增收和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

基于蚕遗传资源基因库,团队历经4年攻关,于20229月完成了家蚕大规模种质资源“千蚕基因组”解析,在世界上率先实现家蚕基因库数字化,创建了数字家蚕基因库,绘就世界首张家蚕超级泛基因组图谱,也是目前全球动植物领域最大样本长度长泛基因组,解析了重要育种性状的遗传基础,将家蚕种质资源研究推向“分子设计育种”阶段。该成果的完成在国内外引起热烈反响,也入选了央视发布的“2022年度国内十大科技新闻”。

此次获批国家蚕遗传资源基因库,是学校蚕桑学科和蚕学团队获得的又一个重要国家级平台,必将对今后蚕遗传资源科学保护、精细评价、种质创新与品种选育应用产生重大推动作用。


(撰稿:胡海    审核:代方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