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创新文化
首页
概况
新闻动态
科研队伍
科学研究
实验室管理
人才培养
开放交流
创新文化
新闻中心
代方银:构建中国人自己的“蚕宫殿” | 2022年重庆市“最美科技工作者”

发布时间:2022-06-14

点击量:

  初夏的夜晚,凉风习习。

  此时,已是深夜了,在西南大学家蚕基因组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一间办公室里,灯依然亮着。一位知情的研究生说,那是代方银教授的实验室。 曾经有一位学生问他:“代老师,您一年365天,几乎天天都工作到深夜,这么做,不累吗?”代方银沉默了几秒,淡然地说:“习惯了!做喜欢做的事,就不觉得累。”一句看似平淡的回答,道出了西南大学家蚕基因组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蚕桑纺织与生物质科学学院院长、国家蚕桑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代方银的初心和使命,情怀和担当。

  30年来,在无数个夜晚,代方银在这里挑灯夜战,钻研蚕学。无数个冬去春来,代方银抓住一切机会,收集、鉴定、诱变、定向改造家蚕,筑起了属于中国人自己的“蚕宫殿”。

  一路走来,有艰辛和奋斗,有执着和勤奋,有成功和喜悦……

  1993年,代方银从西南农业大学(现西南大学前身之一)毕业后在鲁成教授的推荐下留校工作,从此在国际著名蚕遗传育种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向仲怀和鲁成教授的培养下,开启了家蚕基因库的资源保护与研究工作。

 “报到的那天,时任院长的向仲怀教授亲自给我分配工作。”回忆起当年的情景,代方银至今难忘。

  他说,栽桑养蚕发端中国,有5000多年历史,孕育了华夏文明、持续影响世界。家蚕是非常重要的经济昆虫,对于自己能从事家蚕基因研究,感到无比荣光。

  “每当看到各色各样的蚕宝宝,大脑就特别的兴奋。闻到桑叶的一缕芳香,劳累就消失得无影无踪。”代方银说。在这里,他从一名助教做起,一步一个脚印。在繁重的家蚕保护研究中,他还先后通过物理、化学、生物和遗传操作等手段创建新类型,在国内收集地方家蚕“土种”,向国外引进特色资源,不断扩充库容,开展大量遗传学分析。

  通过多年的努力,代方银在家蚕遗传学研究方面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也收获了荣誉。

  2000年春,代方银作为中日合作项目骨干成员之一前往日本九州大学家蚕基因资源研究中心开展国际合作研究。他说:“日本九州大学家蚕基因资源研究中心是业界公认的世界家蚕遗传研究高地,拥有百年盛名,是当时的世界家蚕基因资源第一库。”

  在日本,代方银接触了大量的家蚕遗传成果,更加了解到了世界家蚕基因资源研究的前沿动态。

  正是这次赴日合作,代方银全面参与调查了对方所有保存遗传系统,详细了解了日本库的具体情况。他惊喜地发现,“我们主管的中国库总量已经超过日本,特色也很鲜明。”“这让我感到非常的高兴,为祖国在家蚕遗传资源研究领域取得的成果自豪。”代方银回想起当年的情景,至今难以抑制内心的喜悦。

  他说,回国后,他第一时间向时任西南农业大学校长的向仲怀院士作了详细的汇报。向校长和团队科研人员得知这一情况后,大家都非常高兴。为了慎重,他们组织科研人员对中日各自保存的家蚕基因资源资料进行了认真的分析对比,证实了代方银得出的结论。于是,在世纪之交,西南农业大学正式宣布建成了世界最大家蚕基因库,覆盖当时全球类型的90%以上,拥有大批世界孤本。回顾基因库历经蒋同庆教授——向仲怀院士——鲁成教授三代人的辛劳,而今传到了代方银的肩上,他深感任重道远。

  西南大学家蚕基因库被称为“世界第一库”,让人有一种“闻而起敬”的崇拜感,一种“望而生畏”的敬畏感。至今它占据世界领先地位已长达20余年,拥有种质品系1000多种,是全球最全的家蚕基因库,被誉为“蚕宫殿”。

  近年来,代方银作为项目组长,带领团队攻克了一个又一个科学难题。发现家蚕新突变基因数十种,成功克隆30多种遗传性状的基因,完成了“千蚕基因组”计划——1000余份家蚕种质资源的基因组解析,构建了目前真核生物中最大样本的泛基因组,开启了他们提出的“超级蚕”育种计划新征程,同时培养了一批青年骨干人才和优秀学生。



代方银(中)在蚕桑基地调研。 (受访者项目组供图)

代方银(中)在蚕室工作。受访者供图 

(来源:重庆市科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