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动态 > 新闻中心
重庆广电第1眼报道我室何宁佳教授团队桑树染色体新发现
发布时间:2022-02-08 查看 0次   字体:[] [] []

种质资源,关系到国家未来经济发展和相关科学研究。近日,西南大学何宁佳教授团队在桑树的染色体演化方面实现了重大突破,为种质资源研究,开辟出一条新的思维路径。




作为我国传统的乡土树种之一,桑树见证了华夏民族上千年的文明发展,它是我国重要的生态、经济树种,同时也是西南大学家蚕基因组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长期研究的对象。2013年,学校何宁佳教授团队在一次实验中偶然发现到一个新的现象。




他们发现,不同的桑树,其染色体基数可以为14对,也可以为7对。比如,日常见到得比较多的桑树,其染色体基数就为14对(28条),而野生川桑则为7对(14条)。



随后,何宁佳教授团队花费近9年时间,搭建起分子细胞遗传学平台,对该发现进行系统证明和深入研究,揭开了桑树染色体的“分”与“合”之谜,并创造性地提出了“桑树染色体断裂-融合循环”理论。



该理论最核心的要点就在于,无论是“7”还是“14”,都是组成桑树最小遗传单位的染色体组;两者并不是简单的倍数关系,不能相互取代;两者都可以通过自身一部分染色体融合或者断裂的方式,进行变异,从而变身为对方。



这一研究成果的诞生,打破了以往人们“认为一种生物就只有一套染色体基数”的思维模式,填补了桑树遗传基因组研究领域的空白,为今后桑树的远缘杂交育种、产业发展、以及其他一些基础研究工作,提供出更为精确的指导。



国家蚕桑体系总设计师、中国工程院院士向仲怀认为,这一研究成果既为学科发展奠定了一个新的基础,又为桑树新的产业发展提供了理论基础,自古以来,大家认为桑树只能够用于养蚕,但通过基因组的研究突破,我们发现桑树其实还是优良的生态治理树种,在食用、药用、治理荒漠等方面,有着巨大的潜力,亟待构筑一个新的产业科学体系。



(转自重庆广电第1眼新闻,原文链接:https://cqxyh5.cbgcloud.com/pages/details/details.html?companyId=cqxwzx&productId=6B1BEE01515143AFAF290F6044E54A89&docid=6201ffdfcef31d8c6406217e&isNew=yes&downloadTips=true

收藏本页】【打印此页】【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