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创新文化
首页
概况
新闻动态
科研队伍
科学研究
实验室管理
人才培养
开放交流
创新文化
新闻中心
实验室全国科普月直播活动圆满落幕!线上科普盛宴解锁蚕桑、蜣螂科学奥秘

发布时间:2025-09-17

点击量:

首届全国科普月,一场聚焦蚕桑与资源昆虫的科学盛宴在线上精彩上演。由西南大学资源昆虫高效养殖与利用全国重点实验室打造的“‘蚕’趣无穷,‘桑’识满仓”线上科普直播课与座谈会,于2025年9月13日在抖音平台顺利举办并圆满落幕。活动以丰富的内容、生动的讲解吸引了众多观众参与,让大家在互动中走进奇妙的生物世界,收获了满满的科学知识。此次活动首次尝试直播的方式,斩获了上万次点赞的亮眼成绩,让科普声量与影响力再攀新高。

直播课回顾:探秘家蚕一生,解码生命与文明的联结

当天上午“春蚕到死丝方尽——探秘家蚕的一生”线上直播课准时开播。西南大学蚕桑丝绸科普队队员以直观易懂的方式,带领观众追溯了家蚕从卵孵化、历经幼虫、蛹到破茧成蝶的完整生命历程,生动解答了“蚕如何吐丝成茧”“生命如何完成华丽蜕变”等疑问,让观众近距离感受家蚕生长的奇妙过程,还深入解读了家蚕背后的历史与科学价值。从6000年前我国开启栽桑养蚕活动,到先秦时期蚕桑生产成为古代农业重要支柱,再到西汉“丝绸之路”因丝绸贸易联通世界、影响文明格局,家蚕对人类历史的深刻影响被一一呈现。

座谈会亮点:解锁资源昆虫奥秘,碰撞科学思维火花

下午“发现妙趣,感受蜕变——资源昆虫的奥秘”线上座谈会如期开启。胡永刚教授、陆昆鹏老师、杨震博士后三位专家学者齐聚直播间,围绕家蚕、蜣螂等资源昆虫展开深度分享,与观众实时互动,解答疑问,现场氛围热烈。

其中,关于蜣螂(俗称屎壳郎)的分享,率先颠覆了不少观众的认知。专家介绍,全球已记录的蜣螂物种达36313种,按生活方式可分为滚球型、掘洞型、粪居型和非粪食性四类。它们不仅是“自然界的清洁工”,能快速清理动物粪便、减少污染、抑制害虫与病原体传播,还能疏松土壤、增加肥力、传播植物种子,对维持生态平衡至关重要。更令人惊叹的是蜣螂的“超能力”——依靠嗅觉精准定位粪便,利用太阳、月亮甚至银河系星光导航保持直线滚粪球,其头上的角突是雄性争夺资源的“武器”,小角雄性还会演化出独特的交配策略。此外,胡老师分享的蜣螂研究成果,揭示蜣螂角突演化机制的论文登上《Science》封面,让观众深刻感受到这一“小昆虫”背后的大科学。

从蜣螂这类资源昆虫的独特价值,延伸到与人类文明关联更为紧密的家蚕,专家团队分享的科研成果同样令人瞩目。西南大学代方银教授团队构建的世界首张包含1078份种质资源的家蚕超级泛基因组图谱,如同“家蚕基因的百科全书”,为快速培育抗性好、丝质优的蚕品种提供了关键支撑。像利用限性白卵突变基因培育的“限白一号”新品种,实现了雌雄蚕卵机器自动化分选,不仅减轻劳动力负担,更让养蚕业综合经济效益提升约25%,让观众切实感受到科研对产业发展的推动作用。

而作为家蚕“主食”的桑树,其“药食同源”的多重价值也成为座谈会的热门话题。专家们介绍,桑树在中国拥有五千多年栽培历史,中医古籍中“桑叶明目、桑葚滋补、桑白皮清肺”的记载,印证了其药用价值;现代科学研究则进一步发现,桑葚中的花青素是天然抗氧化剂,能清除眼部自由基、改善视网膜微循环,助力缓解眼疲劳;桑叶中的DNJ(1-脱氧野尻霉素)可抑制淀粉分解酶,减缓糖分吸收,辅助控制餐后血糖。专家还透露,科研团队正通过基因技术筛选优质桑树品种,未来 “护眼桑葚”“降糖桑叶茶”等特色产品有望走进大众生活,让观众对桑树资源的开发充满期待。

活动反响:科普赋能大众,探索永不止步

本次全国科普月线上活动的圆满举办,不仅让更多人了解了蚕桑、蜣螂等资源昆虫的科学奥秘,还让抽象的昆虫科学知识变得可看、可感,更让 “资源昆虫与人类生活的关联” 这一核心主题深入人心,成功点燃不同年龄段观众对生物科学的探索热情。西南大学资源昆虫高效养殖与利用全国重点实验室也将继续发挥科研与科普优势,推出更多优质科普内容,为推动科学知识普及、提升公众科学素养贡献力量。未来,更多精彩的科普探索,敬请持续关注!


(供稿人:宓小凯;审稿人:文凯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