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动态 > 新闻中心
鲁成教授荣获“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作贡献”先进个人殊荣
发布时间:2021-12-22 查看 0次   字体:[] [] []

  12月17日,“各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作贡献评选表彰大会”在京召开。中共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央统战部部长尤权主持会议,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政协主席汪洋出席并讲话。100个先进集体、96名先进个人、50项建言献策优秀成果、50项社会服务优秀成果受到表彰。

西南大学家蚕基因组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教授、原国家蚕桑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鲁成获先进个人殊荣受到表彰,在重庆分会场参加电视电话会议。 

  鲁成教授长期从事家蚕资源、遗传与分子改良研究,并致力于现代蚕桑产业发展。自2008年国家蚕桑产业技术体系建设启动以来,他一直是受聘专家,并在“十二五”和“十三五”期间任首席科学家,担当着团结带领全国同行发展现代蚕桑产业的艰巨使命。经过十余年的努力,蚕桑生产在“省力、高效、多元化”方面突破多项重大技术瓶颈。其中省力化技术集成创新成效显著,据不完全统计,生产每公斤蚕茧所需的劳动时间由2007年的6小时多,降为2015年的4小时左右,最近部分规模化试验点已降到1.5小时左右;张种产茧量由2007年的36.16kg,提高到2019年的40.72kg。同时,基于研发的新品种、新技术、新设备等成果,在18个蚕桑主产省(区、市)建立了试验示范和成果转化的基地网络,使蚕桑生产综合效益提高30%以上,极大地推动了全国蚕桑产业的转型升级。

  2016年,鲁成教授作为农业农村部指定的14个特困连片区域之一滇桂黔石漠化区的扶贫工作总协调人,积极联系38个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对该地区的61个县(广西29县、贵州40县、云南11县)进行了深入调研,并形成《滇桂黔石漠化区扶贫关键技术研发项目报告》上报农业农村部,加快了当地农村的脱贫致富进程。

  为更好地促进蚕桑产业的精准扶贫,鲁成教授长期坚持深入基层第一线,对贫困区域蚕桑发展现状、产业特点和技术需求进行全方位的调研和了解。从原中央苏区的永新县、乐安县,到秦巴山区的云阳县、仪陇县,武陵山区的黔江区、武隆县,再到滇桂黔石漠化区的那坡县、凌云县、荔波县,滇西边境山区的大姚县、鹤庆县等,都深深地留下了他的足迹。结合调研结果,针对贫困村、贫困户所涉及的蚕桑关键技术短缺、生产物资匮乏、品种退化、省力化机械不足等方面致贫的问题,鲁成教授进行实地规划,并根据贫困地区的实际条件,建立蚕桑试验示范基地。期间,在国家级贫困县推动桑品种及新技术示范达150余万亩,蚕品种示范达140余万张,有效地增加了贫困地区农民收入,增收约15亿元,解决30余万人就业,充分发挥了蚕桑产业助力精准扶贫和建设小康社会中的作用。

 


  “非常荣幸被评为先进个人,这对我是巨大的鼓励,更是一种鞭策”。鲁成教授表示,作为一名农工党党员,一名专业技术干部,自己与国家蚕桑产业技术体系31位岗位科学家和25位综合试验站站长,共同为蚕桑产业高质量发展奋发努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贡献了一份力量。“今后,我将继续发扬‘创新拓展兴蚕桑,砥砺前行筑丝路’精神,切实发挥专业优势,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不懈努力”。

    ( 撰稿:陈鹏    审核:代方银 )

收藏本页】【打印此页】【关闭窗口